为什么她把丈夫遗体取出,和梵高葬在一起?

2021-12-09 www.arteast.com.cn 来源:东方艺术网

导语作者|查雪霏 乔梵高邦格(Jo van Gogh-Bonger 以下简称乔),是一个不为大众所知却十分重要角色。 作为梵高弟弟的妻子,正是依靠她的推动,梵高的才华才为世人所知。 在梵高自杀后不到三个月,弟弟提奥的身体也濒临崩溃,最终于 1891 年 1 月去世。 接连的噩

作者|查雪霏

乔·梵高·邦格(Jo van Gogh-Bonger 以下简称乔),是一个不为大众所知却十分重要角色。

作为梵高弟弟的妻子,正是依靠她的推动,梵高的才华才为世人所知。

在梵高自杀后不到三个月,弟弟提奥的身体也濒临崩溃,最终于 1891 年 1 月去世。

接连的噩耗对于和提奥结婚不到两年的乔来说,留给她的,除了悲痛与错愕,还有与提奥生育的幼子和父兄梵高留下的几百张油画和素描。

没有背景,怀有宏大的理想

提奥一直是哥哥梵高坚定的支持者和崇拜者,生前也尽其所能让人们了解梵高的作品。

为了纪念她的丈夫,帮助提奥实现毕生未尽的愿望,乔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世界看到并欣赏梵高的作品和价值。

提奥-梵高,文森特的弟弟

没有任何艺术资源和背景,乔打算从自己手头的东西开始整理和计划——除了梵高遗留的画作,她还继承了兄弟俩往来的大量信件。在安顿好幼子后,乔开始日复一日地研读这些书信。

信中的内容除了家常还有梵高作为艺术家生活中的自我纠结:他的失眠、贫穷、创作中的瓶颈和自我怀疑、以及正在创作的油画和获得的新鲜灵感。乔从字面的书信中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梵高,也窥见了他心理上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担忧。

梵高写给提奥的信,1882 年 11 月

为了更加深入和准确地了解书信的内容和表达,乔不仅自修了艺术评论的课程,还开始广泛社交,尽可能多地去倾听其他艺术知识分子对艺术的评析。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乔沉浸在丈夫提奥与梵高的书信中,在反复研读下她意识到,梵高的书信就像是深度解码梵高作品的钥匙,恰恰也是其艺术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书信将梵高的艺术造诣连带他坎坷和充满悲剧性的一生一起裹挟,让梵高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图/Vincent van Gogh 公共领域协议

紧接着,乔联系到一位艺术评论家Jan Veth,并把装满了梵高书信的信封交给他,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用书信来理解梵高的作品和背后的故事。

起初,评论家Veth并不能够欣赏梵高的画作,认为这些油画是“低俗的”。而乔不厌其烦地给评论家抒发自己的看法和心声,试图去引导和扭转他对梵高及作品的刻板印象。

在乔的耐心努力下,Veth的态度有了积极的转变。在随后为梵高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他表示:

“我现在看了一位艺术家他所具有的令人惊叹的洞察力,我既然了解了梵高的魅力,就可以全盘接受关于他的一切。”

不单纯售卖,却让画作快速升值

另一位在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Richard Roland Holst也在乔不断的努力推进之后,协助她于1892年12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了梵高的首批个人画作展。

1892年,文森特首个阿姆斯特丹艺术展的目录封面

1895年,巴黎画商Ambroise Vollard将 20 幅梵高作品纳入一个艺术展览。一群欣赏梵高画作并将其视为榜样的年轻艺术家们想要借用梵高的画与他们的作品一同展出。乔将这种方式巧妙地转化成了推广梵高画作的手段。乔把梵高最好的作品通过向外借用的方式,与那些需要在展览中售卖的油画放在一起。这样一来,买家在购买其他画作的时候,也能够看到梵高的画作,用这种方式将作品介绍给公众。在其中的一次展览中,她送去了近100幅梵高画作,但更多的意义是在于展示和推广,吸引更多大众的目光而并不是单纯的售卖。 

1905年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举办的文森特展览的海报,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梵高回顾展,有超过 480 件作品展出。

在推广梵高艺术作品和知名度逐渐有了明朗起色后,1905 年,乔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组织筹备了一次大型画作展览。

她亲力亲为地安排各项策展事务,租画廊、印海报、拟定要邀请的人员名单,甚至为工作人员购买领带。她还让自己的儿子小文森特,负责写邀请函。最终,那场艺术展成为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梵高展览,共展出超过480幅作品。这次展览再一次印证了乔的努力没有白费。艺术界的人们在了解梵高作品的同时,开始更加理解他作品背后的故事,正视和认同他在艺术领域表达自我的成就与挣扎。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梵高的作品价格一下上涨了两到三倍。走出欧洲,让梵高声名远扬梵高的作品在欧洲的传播热度不减,而在当时社会氛围较为严谨的美国,人们对他的认知甚少。为了作品能够遍及世界更多地方,乔从欧洲搬到美国纽约居住。在美国的三年时间里,她仍旧不断地奔走网罗各个艺术家和评论者,将梵高的画作带到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举办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t and Post-Impressionist Paintings)展览中。在空闲时间里,乔把梵高的书信翻译成英文,希望通过英文出版让梵高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1914 年,梵高作品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展出

这期间漫长的过程更像是与时间的赛跑。精力和体力的不断消耗加上患有的帕金森病让乔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回到欧洲后,她仍将心力放在与梵高相关的事项上日复一日:与出版商的反复协商、接受来自世界各地发来的展览邀约、安排梵高的画作参与大小展览,以近乎燃烧生命的态度让世人了解梵高再多一点。 

燃烧生命,直到最后一刻

在她生命的晚期,她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把丈夫提奥的遗体从埋葬他的荷兰公墓中取出,重新安放在位于荷兰瓦兹河畔的奥维尔小镇,与梵高终身作伴。最终,乔于1925年去世,享年63岁。 

把丈夫提奥的遗体和梵高葬在一起,图/Yannbee 公共领域协议

回顾乔的一生,对于一个出身在普通中产阶级的女性,她喜爱文化,一直期冀能够有机会走进艺术和文化圈,不愿沉浸在无味生活里。 

在和提奥接触、相爱和生活的短暂时光里,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更为精彩和丰富的世界。从研读梵高兄弟间信件的那一刻,她对艺术的认知和解读也在日积月累中愈加成熟。

1909 年之后的某一天,乔在她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办公桌前

她肯定和坚信梵高的艺术才华,并把这份认同和对丈夫的怀念化作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和恒久的日夜坚守。

在把梵高推广到世界舞台的过程中,她也一直燃烧着她的青春时刻,延续着自己对于艺术的热爱,并邀请我们一同感受。Reference: The Woman Who Made van Gogh (nytimes)

声明:“东方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存在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 关键词